显示材料禁令风雨欲来,国产替代能否摆脱进
DigiTimes近日报道称,美国政府正在审查限制向中国大陆公司出售显示材料和生产设备的监管措施。当前,韩系企业虽在OLED面板产能上仍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但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正快速提升,呈现“后发先至”之势。据韩国显示器产业协会报告显示,中国面板厂在全球智能手机AMOLED面板市场的占有率已从年的1.1%跃升至年的13.2%。
随着OLED在技术发展、成本降低和产能建设等方面的逐步推进,预计未来OLED在高端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平板/笔电等领域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近期,分析师RossYoung预测称,苹果将于年推出搭载OLED显示屏的13英寸MacbookAir和iPadPro。因此,逐步摆脱进口依赖,培育本土OLED产业链相关企业迫在眉睫。
今年一季度,中国面板企业在中小尺寸OLED面板市场占有率已达到22.6%。据Omdia预测,到年,单从目前已公布项目看,我国OLED面板产能有望占全球产能的49.04%,达到与韩系OLED面板厂商平分秋色的水平。
尽管目前中国显示产业已赶超韩国,欧美日韩的企业在OLED各大细分领域仍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小尺寸OLED领域,三星利用其全产业链优势率先实现了OLED产品的产业化。为实现对于韩系企业的超越,本土厂商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集团、和辉光电、维信诺等面板厂商纷纷建设OLED生产线。
根据国元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随OLED面板厂商的产能提升以及配套材料逐步实现全面国产化,产业链上游企业将具有极大的市场空间。OLED面板原材料中取消了光学结构、液晶层与背光模组等,增加了有机发光材料,因此OLED面板成本结构也有极大不同,综合比较成本结构,OLED面板上游产业链中设备、有机材料以及驱动芯片领域具有更大弹性。
有机材料
根据有机发光材料的生产流程可以分为中间体、前端材料和后端材料。中间体是合成OLED有机发光材料过程中所需的原材料或化工产品,将某几种中间体经一步或多步化学合成为前端材料,然后对其进行多次升华提纯后得到终端材料,最后将其直接蒸镀到基板上,即可进行OLED面板的制造。
终端材料可以直接用于OLED显示和OLED照明领域,其纯度要求在6~8N以上(99.%-99.99%),对面板的显示效果和寿命起决定性作用,为三者中生产工艺难度最大的材料。
此前国内厂商更多集中于技术门槛低的中间体及前端材料的生产制造,为海外终端材料厂商的上游供应商,如瑞联新材的主营产品液晶材料和中间体最终客户为出光兴产、杜邦公司、德国默克、德山集团等。
由于国外OLED有机材料企业起步较早,大部分专利被欧美日韩的企业所控制并形成相应材料的专利保护,限制了其他厂商进入面板厂商的供应链体系,OLED终端材料国产化程度较低。随着国内面板产线快速发展带动上游材料产业,出现了一批国内厂商突破海外专利技术壁垒,实现了中间体和终端材料的量产并成功打进相应供应链。
国内OLED终端材料企业稀缺。根据OLED面板生产工艺对A股上市公司进行分类,处于模组工艺的有11家,处于阵列工艺的有5家,处于有机蒸镀工艺(涉及有机发光材料)的仅有莱特光电和奥来德。
据NanoMarket报告显示,有机发光材料在OLED面板成本中占比约12%,也是产业链中技术壁垒最高领域之一,与设备的竞争格局类似,全球有机发光材料被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垄断。
美国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材料公司UDC副总裁MikeHack表示,“如果任何公司想要将蓝色磷光OLED商业化,都无法避免UDC专利。”基于其庞大的专利组合,UDC独家生产掺杂剂,这是红色和绿色OLED的关键。副总裁MikeHack表示,UDC未来将主要生产蓝色磷光OLED的掺杂剂,即使另一家公司量产采用自己的技术制造的蓝色磷光OLED,也意味着必须使用UDC的专利。
设备端
真空蒸镀机之于OLED制备,相当于光刻机之于芯片制造,其可将OLED面板需要有机发光材料精准、均匀、可控地蒸镀到基板上,金属电极同样如此。由于面板制造非常容易受到水和氧气的影响,所以这一过程要在真空环境下进行,通过电流加热、电子束轰击加热等方式,让发光材料,金属电极碰撞到基片表面凝结,从而形成薄膜,这一过程就叫真空蒸镀。
真空蒸镀机质量的高低、工艺的先进程度,直接影响OLED面板的显示效果。从OLED产线的资金投入来看,据IHS的统计,制造设备为OLED生产线的投资建设中的主要资本支出,刚性和柔性OLED设备投资占比分别为72%和82%。OLED设备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壁垒颇高,且全球的竞争格局呈现寡头垄断局面,日本CanonTokki的蒸镀机占据了高达95%的市场份额。
在京东方布局OLED屏幕之前,迟迟无法量产出货,根本原因就是无法买到CanonTokki的蒸镀机,只能退而求其次买其他厂家的设备。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国内对OLED屏幕的市场需求从年的2.9亿片提升到了年的4.5亿片。目前,合肥欣奕华、中山凯旋、莱德设备三家在国内市场已经在蒸镀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突破,对国内OLED真空蒸镀机未来的良性竞争与发展起到了引领支撑作用。
驱动芯片
根据IFinD的统计数据显示,年手机是OLED最大的下游应用终端,占比73%,其次是OLED电视系列,占比19%,而电脑、智能手表占比较低。预计未来随着行业认可度提升,电脑与智能手表占比将会逐步提高。这一趋势预计将增加对OLED驱动芯片的需求。
与面板材料格局类似,OLED驱动芯片目前也主要以韩系厂商为主,三星、MagnaChip、SiliconWorks三家韩系供应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主导,这几家企业垄断了全球90%的OLED驱动芯片市场份额。
目前来看,中国大陆面板厂商在OLED面板产业中的市场地位正快速提升。根据CINNOResearch统计数据,年上半年国内本土驱动芯片设计厂商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已提升至约15%,较年明显提升。可见OLED驱动芯片的市场份额存在较大的国产替代空间。
近年来,中颖电子(子公司芯颖)、格科微、集创北方、新相微电子、晶门科技、云英谷、吉迪思、晟合微、奕斯伟等国内芯片企业均在加码布局OLED驱动芯片赛道,推动OLED驱动芯片的“国产替代”。
结语
此前,受美国“实体清单”的影响,国内知名终端厂商华为逐步将供应链转移至国内,开始采用如京东方、维信诺等厂商生产的显示屏,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国内OLED产业链的内循环。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面板消费市场,正因此,为了不被继续“卡脖子”,中国的OLED产业国产化势在必行。不过鉴于目前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需要OLED上下游企业同步发力,不断推出替代进口的产品,才能进一步使国内面板产业摆脱技术依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