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出一块更好的屏幕有多难
眼前的黑不是黑。
文丨张家豪
编辑丨程曼祺
这样一项技术,索尼从高校实验室里发现了它,并做出了最早的样品,韩国三星对它持续投入,但进展不算迅速;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中国公司也在近5年跟进,据公开资料,年以来中国大陆上下游企业对它的投资计划超过亿元人民币。在上周结束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令人称奇的巨大冰瀑布是这种技术的一个更简单实现版本——现代电子行业的一个规律是,做大、做奇特、做得独一无二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做小、做平平无奇,并复制千万上亿遍。
这项技术是MLED,它是MicroLED及其过渡形态MiniLED的统称,被认为是下一代,甚至是终极的屏幕方案。
手机的、平板的、电脑的、电视的、广告牌上的、电影院里的,未来还有AR眼镜上的……屏幕这东西如此无处不在、随手可及,以至于人们常常意识不到,造出一块屏幕需要多么精深的技术和工艺。自上世纪30年代,民用电子显示屏伴随电视机一起诞生以来,造出屏幕的方法就一直在变化。每一次技术更替,都会带来分工改变、权力转移,有人落伍,有人上前,产业链随之重整。
演化到今天,世界上能制造屏幕的厂商几乎全部集中在3个地区:韩国、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这些少数地区的公司支撑着全球多个国家、数十亿人口对看到更大世界、看得更清楚的渴望。
中国人口多、市场大,但并不理所当然能从屏幕制造,这个消费电子领域的重要环节分一杯羹。用了数十年,投入超万亿元,中国大陆才在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屏幕产地,并诞生了京东方、华星光电(由TCL科技控股)等龙头企业。
准确地说,这些公司造的是“面板”,即可供手机、电视等终端厂商使用的显示模组,它看起来薄薄的,但包含了液晶、薄膜晶体管、背光源等复杂零件。京东方做的事就是把这些零件拼成屏幕,这虽是一个集成环节,但和同属集成环节的汽车动力电池行业类似,有很高的技术和工艺门槛。年,全球产出了超过3亿平方米液晶屏幕,中国大陆公司贡献了其中的一半。
从一片空白到全球最大,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不过这个从无到有、从有到大的故事此前并不受舆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