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面板行业研究下半年行业供需推演及行情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北证券,吴若飞)
1.下半年TV面板行情与价格推演
1.1.本轮面板行情回顾:超预期核心在于资本开支周期+库存周期的共振
1.1.1.本轮面板行情简要复盘
我们在《静待面板龙头的戴维斯双击系列深度二:面板周期之辩——库存周期与资本开支周期的共振是本轮行情超预期的核心》中指出,本轮面板价格上涨之所以在涨价持续时间、上涨幅度等维度全面超越上一轮行情,表面是供需错配(疫情意外刺激了需求增长),但实质上是“资本开支周期与库存周期的共振”。疫情带来的新增需求仅仅是强化了主动补库阶段的强度,核心还是库存周期的开启。
从持续时间上来看:本轮涨价从年5月开始计算,至今已经持续了10个月,涨势未止,涨速分化(55寸以上大尺寸涨速仍较快,32/43尺寸趋缓)趋缓。年2月上旬,32/43/55/65寸TV面板报价分别为71////美金/片,环比年1月均价分别提升了3/4/8/6/6美金/片,而1月的均价环比年12月上涨幅度分别为4/5/6/5/5美金/片。而上一轮涨价仅持续了6个月,年1月就出现滞涨情况(55寸以上大尺寸微涨,32寸滞涨明显)。
从价格上涨强度来看:本轮涨价从年5月开始计算,32/43/55/65寸TV面板报价分别从33/64//美金/片上涨至1月68///美金/片,涨幅分别为/83/71/41%,目前价格都已回升至年下半年水平。而回顾上一轮涨价,涨幅最大的43寸也仅为56%,而32/55寸的涨价幅度则仅为42/22%。
从主导涨价品种来看:本轮涨价涨幅最高品种为32寸,其次为43/55寸,这背后的原因是,本轮涨价是供需错配+原材料紧缺且有涨价预期带来的集中爆发,且疫情宽松财政刺激政策下,需求爆发,行业补库异常强劲,本质是需求主导,因此呈现普涨局面,大尺寸的持续涨价也为32寸涨价拉开了涨价空间。上一轮为40-43寸主导涨价品种,核心原因是中国台湾地震+SDC7代线退出带来的特定品种产能缺口,其它品种则被带动上涨。
1.1.2.看似是疫情冲击下,财政政策反而刺激了欧美的面板需求
从需求端结构数据来看,中国、北美与欧洲三地的TV出货量对全球TV出货量影响的权重更大一些。就年的情况来看,由于疫情的最大的突发变量,且考虑到疫情对各经济体的经济与消费的影响各不相同:
中国最先控制住疫情,并率先复工复产,经济虽在复苏但消费习惯性保守,非生活必需品消费低迷,年TV出货量有一定萎缩,全年出货量下降至万台以下,同比下滑12.1%;
北美出货量首次突破万台达到万台,同比增长6.6%。这主要是疫情后美国为了稳定经济,率先推出了2.2万亿美元经济救助方案,,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房贷利率创新低、房产销量创新高、北美TV零售强劲,拉动北美TV出货暴涨;
欧盟与英国一揽子经济刺激措施与“宅经济”消费需求增长之下,年欧洲出货量达到万台,同比增长7.6%。
按季度数据来看,20Q3/20Q4海外的需求增速分别达到了19.9%/7.1%,极大地弥补了国内出货量的下滑,全球20Q3/20Q4的需求增速分别为13.2%/1.1%。
1.1.3.实质上是库存周期在主导,额外新增的需求仅仅是锦上添花
从库存周期的视角来看,我们发现,本轮周期美国零售商库存下降速度远快于制造业,且批发商库存下降也明显快于制造业,这与过去几轮周期都有些不同——回顾过去的几轮周期:
-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所有品类库存显著快速回落,零售商、批发商与制造商库存同比差异并不很大。
年美国零售商、批发商与制造商库存同比均有所回落,但制造商库存回落更为明显。
年由于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下跌,美国制造业库存快速下行但消费品库存略有累积。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零售商库存下降速度远快于制造业,制造业库存同比仅小幅下跌。
零售商库存快速下降的背后,是需求端相对较快的恢复,与供给端相对较慢的恢复。背后的逻辑是:伴随美国政府提供现金补贴及失业状况改善等支撑收入提升,私人商品消费增速不断修复,但受疫情出现二次集中爆发、干扰企业复工进程等拖累,美国生产端的修复明显偏慢。
CAREs法案使得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年3月2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通过《新冠病毒援助、救济和经济安全法案》(以下简称“CARES法案”)。作为2万亿美元援助计划的重要部分,CARES法案为美国企业、个人和家庭制定了多项税收救济与税收优惠措施。该法案的实施不仅完全抵消了疫情期间因失业造成的工资性收入的减少,反而使得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从行业视角来看,居家隔离引发的对远程办公、电视观看的需求无疑成为美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的必选项,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美国在TV需求端的爆发式增长也就显得不足为怪了——从年8月美国制造业分行业数据来看(数据来自CEIC),影音设备库存同比下滑了24.2%,居所有行业第一位,这也佐证了在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下,TV销售(影音设备主要为TV)的火爆程度。
从CEIC数据来看,年8月美国制造业分行业库存数据中,影音设备项同比下降24.2%,位居所有行业降幅第一位。
1.2.供应端:我们对Q3面板市场仍保持乐观
年有新增供给的产线主要有4条(暂时忽略夏普线),分别是:
京东方B17武汉10.5代线(年底90K/月,二季度末满产达到K/月);
惠科H2绵阳8.6代线(年5月量产,年底满产,年全年满产);
惠科H4长沙8.5代线(年2月量产,预计年底满产);
TCL华星T7深圳11代线(年底可实现一期满产,达到60K/月)。
尽管从量的增长上看,有4条线相比年都有增量,但由于惠科绵阳H2线年底已实现满产,因此,其的增量相对而言,已经包含在现有的供需结构中去,也即——目前的价格(本文撰写于年4月初)已经反映了惠科H2线全面达产的信息。市场认为,年二季度末京东方B17的满产会对面板供应市场造成一定压力,但我们并不赞成这一点——从数量上看,B17为10.5代线,套切65寸TV面板,Q3同比新增30K/月,换算成65寸电视约为16万台/月,仅占TV月销售量(万台)的1%不到,即便考虑到武汉华星T7在Q3的产能爬坡(按21Q3月均产能15K/月计算),新增的TV数量也很难超过1.5%。
Omdia对年TV面板的供需比测算来看,该咨询机构同样对大尺寸LCD面板21Q3的供需比表现乐观,并认为在Q4供需比有一定增长。
1.3.供应链端:探讨玻璃基板事故对面板生产的实际影响
1.3.1.玻璃基板为重要原材料,面板厂商一般有库存
玻璃基板是面板生产重要的原材料,年四季度以来,玻璃基板供应中断的消息频发,这也引发了市场的讨论,部分市场人士认为无论是NEC还是AGC的玻璃基板供应中断,对面板实际的生产影响都不大,原因是面板厂商都会备有玻璃基板的库存,因此至多造成面板生产商玻璃基板库存的下滑,对于正常的面板生产影响不大。
一般情况下,这种观点问题不大,但需要结合面板厂商具体的玻璃基板库存来讨论——若面板厂商本身因为上游供应链问题使得玻璃基板库存低于平均水平、下游的出货又非常顺畅,使得玻璃基板库存得到快速消耗,在玻璃基板库存持续走低的情况下,玻璃基板供应的收缩势必影响面板的正常生产。
从Omdia数据来看,面板厂商正常的玻璃基板库存大约3-4周,但3月来看,部分厂商库存水平为1-2周,部分厂商为零库存,整体处于短缺转紧张的过程中。因此,在如此之低的玻璃库存水平下,玻璃基板中断会进一步影响面板厂商的库存水平,对面板生产造成影响。
1.3.2.玻璃基板低库存→AGC事故对于面板生产的影响不应被忽略
从节奏上看,年二季度京东方B17持续爬坡,惠科长沙线于2月实现量产后也在持续爬坡,供应端是存在一定边际增量的,但由于1月底AGC玻璃基板供应中断事件影响,友达、群创、惠科3月起来自旭硝子玻璃基板供应受到影响(友达、群创6代玻璃基板供应量将减少30%,而惠科位在重庆和滁州8.6代厂,其玻璃基板也将减少30%的供货量),新增的供给并非供需平衡下的压力,更多地仅仅是供给紧张状态的缓解,实际的新增压力在AGC玻璃基板供应恢复后可能会得到显现。
群创、友达的6代线相比惠科8.5代线而言,在产品结构端并不能形成直接的竞争关系,但对于惠科重庆线/滁州线而言,由于先前就受到NEC玻璃基板中断事故影响,其库存水平处于较低水平,AGC玻璃基板供应的减少直接影响到惠科相关产线的生产,尽管21Q2长沙线仍有一定爬坡,但总体上惠科长沙产能的爬坡并不能真正转化为供应端的“净增量”。
年二季度,惠科产线爬坡与玻璃基板产能供应削减基本抵消:以惠科重庆为例,年末的产能分别为80K/月,若供应端减少30%,则减少产能为24K/月,惠科滁州月产能K/月,若供应端减少30%,则减少产能36K/月,合计减少8.5代线产能60K/月。惠科长沙线2月实现量产,若以6个月爬满计算,线性来看,每月新增产能为20K/月(有30K是OLED大尺寸,故按K/月计算),产能边际的增量在6月后才逐步影响到整体的供需格局,考虑到AGC对惠科重庆/滁州供应的削减导致其稼动率的约束可能延续至年8月,因此直到年三季度之前,供应端的增量并不能形成对面板价格的有效打压,市场仍受AGC玻璃基板约束供给端带来的影响。
1.4.需求端:Q4需求疫情带来的新增需求边际减弱
本轮面板景气周期尽管有疫情带来的额外需求的增长(隔离带来的居家办公/娱乐需求),需求端的核心仍然在于库存的回补。不过无论从库存回补的角度还是从疫情带来的额外需求增长的角度,边际上的拉动都在削弱:
从库存周期视角来看,本轮面板价格上涨从年6月底开始进入被动去库阶段,年10月逐渐进入到主动补库存阶段。考虑到以往主动补库存的时长大约是12-19个月,主动补库存最早在年10月结束,最晚持续到年一季度,但无论如何,终端需求的边际拉动能力在削弱。
从终端的需求来看,零售商的库存仍处低位,但逐步缓解:液晶电视零售商一般会与其重要的液晶电视供应商保持平均6周的安全库存。对于三星、LG电子这样的一线大厂和量产大厂,则会在其区域子公司再保留2周左右的安全缓冲期(包括电视品牌在当地的自有仓库),以保持零售商终端销售的平稳。与以往实体零售商有6周的安全缓冲期不同,线上零售商手头只有2周的安全缓冲期,但他们要求液晶电视厂商必须保持一定的缓冲库存,并承担库存销售的风险。
目前整体来看,一线电视品牌/OEM在零售商端缺少1-3周的安全缓冲期。不同供应链节点的缺货程度不同,各企业的案例也不尽相同。
1.5.中期来看,面板与下游都是寡头格局,未来合作多于对抗
1.5.1.国内面板龙头发展迅速,资产质量较高
在《静待面板龙头的戴维斯双击系列深度一:为什么说重资产是面板龙头的护城河?》中,我们详细阐述了对面板龙头护城河的观点。简单来说,尽管行业是重资产属性,且由于存在泛摩尔效应,新进入者总是可以通过巨幅资本开支获得比行业前辈更低的生产成本,但随着工艺的不断进步,新进入者要颠覆现有格局所付出的资金成本越来越大,从而行业竞争格局趋于稳固,这种背景下,龙头拥有了实质上的扩产能力,良好的竞争格局叠加扩产能力,龙头便获得了实质上的定价能力。
我们以京东方的财务数据来看,自上市以来,公司营收体量持续增长,增长靠的是举债融资新建产能,但受限于行业地位,公司本身并无产品定价能力。因此,从经营性净现金流数据来看,直到在年起才持续转正,也正是从年开始,公司逐渐从追赶者角色向领跑者角色过渡。
TCL华星也呈现出类似的成长轨迹,相比之下,TCL华星起点较高:年10月,TCL华星光电第一条产线T1开始量产,该产线为8.5代线,与京东方B4北京8.5代线几乎同时投产,年4月,TCL华星的B2产线开始量产,TCL总资产得到快速增长,继而是营收、EIBTDA乃至净利润的快速增长。
国内面板龙头资产质量较高,毛利率优于台企。以京东方为例,可以直观地看出,年之前,京东方的毛利率比中国台湾竞争对手要低,但之后逐步逼近,年起,京东方的综合毛利率水平已经显著高于中国台湾竞争对手如群创、友达等。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面板企业的后发优势所带来的规模效益,高世代线的尺寸更大,在大尺寸面板的切割上效率更高,这将使得原材料成本更低;同时,高世代线整体出货量更大(按切割后数量),因此一定程度上摊薄了加工成本。总体来说,高世代线一般相较低世代线上有着较为明显的成本优势。
1.5.2.竞争格局:LCD行业双寡头,龙头在大尺寸产品有定价能力
随着国内面板行业的崛起,京东方、TCL华星得到了长期、持续的发展,市场份额节节攀升。根据群智咨询统计数据显示,年京东方与TCL华星位于TV出货面积前两位,出货面积占比分别达到了24%和15%,未来随着两大龙头内生外延产能的进一步扩张(除了各自本身还有10.5代线在爬坡外,京东方对中电熊猫两条8.5代线产线的收购、TCL华星对于苏州三星产线的收购),两大龙头年TV出货面积市占率也有望达到26%和20%。
由于两大龙头掌握了LCD的扩产能力,从目前的规划来看,未来5年的新增产能都较为有限,相关数据显示,年到年,大尺寸TV(6代线以上)的产能年均复合增速不足1%,未来随着需求端大尺寸化的演进,供需比在短暂的上升之后,也有望持续下滑,始终保持紧平衡的态势。
1.5.3.产品结构:龙头主导大尺寸演进,对大尺寸产品有定价能力
TV面板的“大尺寸化”是供给端驱动的:其基本逻辑是,行业后进入者为通过更高世代线资本开支的投入,可获得更高的大尺寸产品切割效率,从而在大尺寸端具有成本优势地位,在这些高世代产线的逐步投产下,完成这些高世代线资本开支的企业基本掌握了对应产品的最优成本,TV面板行业也因此完成了所谓“大尺寸化”的演进。在这个过程中,固然有着需求端对于更大屏幕的渴望,但是供给端的竞争逻辑才是主导了“大尺寸化”演进的主要力量。
高世代LCD产线对应不同的面积、不同的切割效率。由下表可以看出,高世代产线在大尺寸切割方面有着天然的成本优势。
8.5代线应用MMG套切工艺,在生产大尺寸产品经济效益更为突出:从现有的需求结构来看,32寸产品仍占需求结构的最大份额,根据群智咨询统计数据来看,年预计在26.8%,可以明显地看出,43/50寸产品渗透率逐步提升,这几年逐步替代了32寸产品。从具体数据来拿,43/50寸产品的需求占比分别从年的14%/6.7%提升至年的18.5%/10.2%,65寸产品需求占比也有一定提升。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生产43寸TV面板最经济的是7.5代线(8片),但8.5代线在经济性上更为突出,且可通过MMG套切工艺既可大规模生产43寸面板,亦可生产更大尺寸规模的TV面板(如65寸和32寸套切工艺)。
未来随着10.5代线的持续量产,LCD面板的“大尺寸化”演进仍将持续:由于10.5代线在65寸/75寸等产品上切割效率更高(一张母玻璃基板可以切割8片65寸以及6片75寸),10.5代线的持续量产势必带来65寸及更高尺寸需求占比的提升——据相关咨询机构预测,到年,65寸及以上产品的占比有望达到25%,32寸产品的需求空间则会被进一步压缩,可以说,未来大尺寸化主要靠65寸及更大尺寸的产品渗透率的提升,而相比43寸对32寸的替代,65寸及以上大尺寸产品有望消耗更多的TV面板产能,加速所谓“大尺寸化”的推进。
1.5.4.产业链:面板与TV品牌厂集中度都较高、未来合作多于对抗
未来在大尺寸LCD面板端供应格局上,集中度提升、国内面板龙头市占率有望保持在(50%)左右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双寡头竞争格局已然确立,但面板行业过去十年的周期性仍另市场担忧未来价格的下行问题。我们认为,面板行业集中度提升与下游品牌商客户集中度提升并行,未来面板与下游的关系合作多于对抗:
一方面,对抗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因此我们看到国内TCL与韩国三星合作愈发紧密,加强交叉持股;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迈入存量竞争时代,未来TV市场的进一步挖掘需要产业链的协同合作,我们看到,为了共同推动MiniLED背光在大尺寸LCD电视上的应用,国内面板厂商京东方/TCL科技(华星光电)纷纷与国内MiniLED龙头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研发推进MiniLED背光在大尺寸LCD电视上的应用。
面板龙头与MiniLED龙头双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强产业融合:年12月1日,洲明科技与京东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在业务合作、产品创研、产业推动等多个领域开展强强合作,打造互利互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无独有偶,3月19日,利亚德集团与TCL华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在MiniLED背光、MicroLED直显、LCD商显、PCB及其他集成电路器件四大领域展开全方位深度合作。京东方/TCL华星是国内LCD显示领域的龙头企业,而利亚德/洲明科技则是LED显示领域的龙头企业,在LED芯片倒装、LED小间距与MicroLED驱动技术方面积累深厚。根据相关内容,两份《战略合作》的重心仍在于MiniLED背光模组的研发。其内容包括:成立协同创新办公室、产品合作开发、渠道共建等。
年,MiniLED行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年国内热度大增,全年新品密集发布,三星、LG、小米、TCL、创维五大电视品牌厂陆续高调推出了号称MiniLED版电视。尽管目前MiniLED背光模组的价格仍然较高,但总体MiniLED背光的LCD电视模组相比WOLED仍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DSCC报告称,随着三星和中国品牌推出带有MiniLED背光源的液晶电视,预计MiniLED技术在年将获得较快速发展,MiniLED背光出货量将从年的50万台增加到年的万台,同比增长约17倍。三星的目标销售量为万台。
随着供应链的成熟和制造成本的降低,MiniLED背光产品将在电视、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等领域迎来快速发展,据DSCC预测,到年,总出货量将超过万台。
2.京东方:业绩兑现稳健、增长动能充足、聚焦新产线投产
2.1.财务分析:现金流持续转好,持续资本支出下护城河得到拓宽
收入不断增长,毛利波动程度降低:随着各高世代产线的投产,京东方营收增速不断上台阶,年达到千亿规模,随着体量的扩张,公司业绩的稳定性相对有一定增强,从公司整体的毛利率/净利率水平上可见一斑。从毛利率上看,京东方毛利率始终处于波动过程中,所不同的是:年之前由于公司体量小、抗风险能力差,波动剧烈,年之后则相对较为稳定,在10%-30%之间小范围波动。从净利润率上看,年之后由于体量的增长,公司净利润相比之前更为稳定,基本在10%附近波动。
产线折旧侵蚀利润水平:年始,公司高世代产线投放,公司产能也终于在面板行业中占得一席之地,但大幅资本开支下,高额折旧拖累利润表现,因此即便公司毛利率维持在20%以上的水平,但公司净利润水平始终较低,核心原因在于产线折旧大幅侵蚀了利润水平。从公司披露的折旧数据上来看,年以来折旧大幅增长,增速远超净利润,年全年折旧金额超过亿元。
EBITDA与现金流较为优质,显示出较好的产业链话语权:若剔除高额折旧来看,京东方的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更能反映出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相比净利润这一指标)。公司EBITDA与经营性现金流几乎相当,年公司EBITDA为35.09亿元,年达到.62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为46.22%,随后连续3年保持在亿元以上的水平。
年经营性现金流持续转正:从现金流上看,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年起持续转正,达到30.89亿元,年达到.67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3.43%。经营性现金流高速增长的背后是持续的扩大投资,如果剔除资本性支出来看,公司的自由现金流(经营性净额-资本性支出)始终为负,也即公司的高速成长以持续大量的资本开支为代价。但未来随着资本开支的趋弱,京东方的自由现金流有望持续转正,公司有望持续创造价值。
2.2.业务分析:LCD方面IT/TV均有布局,OLED蓄势待发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BOE)成立于年,自成立以来,便以显示器件业务为核心业务。目前,公司在北京、成都、重庆、福州、绵阳、武汉、昆明、苏州、鄂尔多斯等地有合计14条产线,其中包括10条已经量产的生产线,1条在建的柔性AMOLED生产线(重庆B12)和1条规划中的柔性AMOLED生产线(福州B15)。
京东方的主要子公司与产线的对于情况如下,可以看出目前处于产能爬坡阶段的主要是2条OLED产线(成都B7、绵阳B17)与1条10.5代线(武汉B17),其它产线均处于量产阶段。
从已量产的产线(对收入和利润形成主要贡献)来看,鄂尔多斯B6线主要产品为小尺寸面板,包括LTPSLCD屏与OLED屏,其他产线均为LCD产线,产品包括小尺寸、中尺寸与大尺寸,拆分来看:
小尺寸方面:B6与B7规划为小尺寸产品,B7产能为48K/月。
中尺寸方面:B3、B4部分产能用于显示器、NB等产品。
大尺寸方面:B3、B4部分产能用于TV面板,B9、B10与B17均用于大尺寸面板。
从各产线股权结构来看,量产产线中,除合肥10.5代线(B9)外,其它产线京东方都有较高的股权占比,目前爬坡产线中,成都B7与绵阳B11京东方股权占比为%与66.67%(京东方拟回收B.75%股权,收购完成后股权占比达到90.42%),新产线的量产会带来一定的折旧压力;B17目前股权占比27.12%,但公司拟定增收购其24.06%股权,收购完成后形成并表,也会带来一定的折旧压力。
2.3.IT面板格局重塑,并购中电熊猫扩充产能技术
LCD行业的周期性回暖是年下半年业绩反转的重要因素,LCD分为大尺寸TV面板与中小尺寸的面板(中尺寸主要包括Monitor、Notebook,小尺寸包括Tablet、Phone)。年下半年开始,TV面板价格的上涨在上一章节已有充分的论述,价格的上涨带来的较大的业绩弹性,但对于中小尺寸LCD面板而言,其逻辑则不尽相同——由于产品个性化差异较大,小尺寸端产品往往能容纳更高的供需比,因此价格不会像标准品TV面板一样,呈现快速、大幅的上涨,中小尺寸LCD面板分析的关键在于需求,在于企业所掌握的技术是否能满足需求,并在这个基础上,分析相关的供货量。
2.3.1.Monitor量价齐升带动IT业绩大幅增长
从全球年显示器面板市场全年表现来看,年出货总量为.8Mpcs,同比增长12.7%,出货面积27.6M㎡,同比增长19.7%。这与年初遭受突发新冠疫情侵袭时的悲观情绪和衰退预期形成巨大反差,其主要原因是疫情催生“宅经济”需求突增,同时欧美地区宽松的财政政策刺激消费增长,都对显示器需求起到利好作用。从国内市场来看,中国显示器市场总出货规模约为万台,同比增长2.4%,群智咨询预计年中国显示器市场将持续增长,市场规模将达到万台,同比增长3%。
年下半年Monitor面板的量价齐升带动了京东方下半年业绩的大幅上升,从数量来看,年全年京东方Monitor全年出货量达到万台,同比增长24.06%,出货占比达到26.33%,同比+2.01%。从单价上看,年下半年Monitor面板的单价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以23.8寸Monitor(分辨率为*,Module)为例,相比年6月46.9美金/片的价格,年12月底的价格上涨至53.9美金/片,上涨幅度为14.90%,相比之下,OpenCell类型Monitor价格上涨幅度更大,以21.5/23.8寸的OpenCell产品年下半年的平均涨幅在50%。
2.3.2.供应:年SDC部分产能退出,竞争格局重塑
年IT面板格局有望重塑,背后一方面是三星和INX的策略撤退,另一方面是国内LCD面板龙头京东方和华星的战略补强,此外,惠科长沙线的投产也有望在IT面板行业分得一杯羹。年全年预计供应规划新增量超过减少量,需求端采购态度积极,面板出货总量预测达到M,同比微涨3%,而上游材料缺货和涨价的情况愈演愈烈,尤其近期IC的市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