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行业研究报告由资本杀手到价值创造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联证券,邵宽)

1、面板周期框架分析

1.1LCDTV需求分析

LCDTV需求=终端TV出货量*LCD渗透率*TV平均尺寸。

1)终端TV出货量:年后进入成熟期稳定在2亿片中枢,10%内波动(偶数年赛事拉动);

2)LCD渗透率:年后全球LCD电视渗透率上升到95%+后趋于稳定;

3)TV尺寸趋势:年高世代线面板产能(55-75寸)占比60%。

1.2面板三周期分析

三周期框架:短周期(库存)+中周期(供需)+长周期(技术)

1)短周期:面板企业到渠道库存水位,当前受上游驱动IC等原材料缺货影响。

2)中周期:产能端供应链转移完成,BOE、TCL形成两强格局,投资产线资本高壁垒,供给弹性降低。

3)长周期:LCD仍为最主流显示技术,技术过渡期内中大屏LCD+中小屏OLED发展格局,下一轮技术周期-年。

2、面板价格涨势强劲,未来价格稳中有升

2.1需求端:大尺寸增长拉动面板整体需求

面板大屏化带动出货面积稳步增长

显示面板下游应用广泛,TV面板占需求77%。根据Witsview统计,电视(TV)当前占面板需求比例为77%,显示器居其次,占比为11%,其他方面,商用显示占比3%,笔电占比5%,平板占比1%。

全球电视出货量保持平稳。年全球TV面板年出货量约为2.76亿片,其中液晶电视面板占主导出货2.72亿片,OLED电视面板为万片。随着大型赛事奥运会、世界杯的召开,短期将拉动下游面板消费需求。年后全球LCD电视渗透率上升到95%+。我们认为电视作为成熟家电产业,出货量在未来也将保持稳定,预计-年电视出货量CAGR为0.15%。

大尺寸液晶电视渗透推动面板平均出货尺寸增长。据Omdia数据,电视面板平均尺寸从年45英寸增加至年的47.3英寸,我们预计到年将增长至51英寸,即在5年内增长约4英寸。

我们认为大尺寸面板在电视市场快速渗透主要归因于于以下几方面:

1)高画质规格和视觉效果促进消费市场趋向于大尺寸产品。UHD(4K/8K)、MiniLED背光、QLED、高色域、超窄超薄等画质规格和视觉效果提升主要集中在大尺寸和超大尺寸上,尤以55英寸及以上产品为甚。促使更多消费者开始购买55英寸及以上的电视作为客厅电视,尤其是在中国和北美市场。

2)高世代线经济效益。65英寸和75英寸是面板厂商10.5代线的经济型产品,国内10.5代面板陆续投产有助于促进大尺寸面板的供应。

3)行业供需循环推动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成长。当市场供过于求时,面板厂商为了保持产能高稼动率,面板价格会大幅降低。同时液晶电视面板的尺寸越大,其价格降幅相对越大,从而有助于品牌商推广产品。另一方面,当出现供应短缺时,面板厂商更倾向于生产大尺寸的产品,以便高效地利用其产能,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价值。

综合上述因素,平均尺寸的增长将带动电视面板整体出货面积持续上升。根据我们预测,-年全球电视面板出货面积复合增速达3%。结合LCDTV面板+LCD手机+OLED面板,预计全球面板市场规模超亿元。

车载多屏化催生市场新增量

当前车载已成为中小尺寸面板市场第二大应用。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年全球车载显示面板出货总量为1.62亿片(TFT-LCD),同比增长9.4%。中控显示面板是车载显示面板最大的应用市场,出货量为万片,同比增长7.9%,占全年出货总量的48.5%,;仪表显示面板出货万片,同比上年增长5.6%,占全年出货量比重为37.6%,是第二大应用场景。此外,抬头显示屏、电子后视镜显示屏和后座娱乐显示屏近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车载面板呈现大屏化、多屏化,催生市场新增量。随着汽车电子化程度不断加深,车载显示屏将朝大屏化、多屏化、交互化、复杂化、高清化等方向演进,未来将成为面板市场重要的新增量。近几年车载显示屏主流尺寸为7-8英寸,特斯拉为首的新能源车企开始采用15-17英寸的大屏,甚至部分车企出现27寸、32寸等超大尺寸显示屏的配置规划。同时,屏幕数量也在显著增加,当前车内的数字屏幕平均数量为1.78块,预计到年将上升至2.11块。

预计-年车载面板市场CAGR达12%。目前中控显示大屏化的渗透率正在逐步提升,中大尺寸触控屏幕的应用已经从特斯拉逐渐渗透至包括宝马、奥迪等高端车型,扩展到丰田、福特、比亚迪、本田等中低端车型。在目前车载显示行业的销售上,10英寸以上的大尺寸显示屏所占比重在两年内增加了两倍多,从年的16.8%上升至年Q3的37%。根据我们测算,预计-年车载面板市场CAGR达12%,在各应用领域中增速最快。

2.2供给端:日韩产能陆续退出,大陆主导全球产能

回溯面板发展历程,呈现为“美国起源-日本发展-韩国超越-中国台湾崛起-大陆发力”的路径。目前美国和日本以及德国主要致力于行业上游原材料;而韩国、中国台湾和大陆则主要在行业中游面板制造环节谋求发展。随着大陆高世代线的相继投产,我国面板产能、技术水平稳步提升。

第一阶段--美国起源:

1)液晶时代开启:年由美国RCA公司利用液晶的“动态散射”效应制成世界上第一个液晶平板电视模型DSM-LCD。

2)液晶投资终止:19世纪70年代先后,涉及过液晶显示技术的美国企业RCA、罗克韦尔、西屋电气、摩托罗拉、ATT、通用电气、施乐和惠普都由于项目投入大、风险高等原因放弃了平板显示技术的开发。

3)掌握上下游关键领域:美国企业虽然放弃对TFT-LCD的投资量产,但如康宁公司(供应玻璃基板)、应用材料公司(供应化学气相沉积CVD设备)等公司供应上游关键原材料与设备,苹果公司和IBM公司(生产使用液晶显示屏的笔记本电脑)等公司也创造了大面积应用LCD屏的需求。虽然美国已没有面板产线,但上游玻璃基板供应商康宁公司全球市占率超70%。

第二阶段--日本发展:

1)液晶技术引入:年初,日本夏普(SHARP)公司花费万美元买下美国RCA公司的LCD技术,并在次年推出了第一款采用TN-LCD为显示面板的计算器,数月后美国RCA工厂关停;

2)辉煌时代开启:年到年,全球兴建了25条以上TFT液晶面板生产线,其中有21条建在日本。年,日本TFT液晶面板占据了全球市场90%的份额,到年这一数字上升至94%,美国仅占3%。全球第一条6代、8代、10代线均由夏普创造。

3)辉煌时代终结:年日本金融危机后失去行业龙头地位,到年后夏普由于等离子显示技术投资失误、太阳能电池项目持续亏损、液晶10代线负担过重开始走下坡路一蹶不振;年夏普接受鸿海收购。

4)退出面板生产转向上游材料设备供应:目前日本仅剩夏普(鸿海)、JDI、松下产线,但日本平板制造上下游配套体系完整,在退出平板生产后转向上游,如旭硝子和电气硝子生产玻璃基板,尼康和佳能的扫描式光刻机和步进式光刻机,NEC-安内华制造干刻机设备,日东电工做彩膜和偏光片等。

第三阶段--韩国超越:

1)获取液晶面板技术:年三星开始发展液晶业务。第一次衰退期(-年)中,三星、LG、现代为代表的韩国企业雇佣过剩的日本工程师,获得液晶显示相关的技术能力;三星在发展初期连续7年亏损,在-年间,平均每年亏损1亿美元。

2)逆周期投资产线:在-年的第二次衰退周期里,韩国企业继续大规模投资新产线。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面板市场陷入低谷,日本厂商虽然占据垄断地位,但大多面临亏损,但三星电子和LG采取反周期的投资战略,果断投入数十亿美元,建设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凭借韩元贬值和生产规模扩大,三星到年末实现了扭转。

3)超越日本:年三星的液晶面板出货量,跃居世界第一。年,三星在全球液晶平板市场占据18.8%的份额,名列第一,LG为16.2%,名列第二,同时超越了日本夏普;年三星、LG率先建设第5代生产线,推动了TFT-LCD进入电视领域,实现超越日本。

4)转向OLED/QLED新技术:年后,三星与LG放弃LCD路线并全面转型OLED/QLED,韩国的液晶市场领先地位被中国超越。

第四阶段--中国台湾崛起:

1)技术源于日本:80年代初,夏普和爱普生先后在高雄和台中设厂。年底亚洲金融危机导致液晶面板市场急剧收缩,日企将技术转让给中国台湾企业,一方面收取高额的技术转让费,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日本在产能上的不足。

2)中国台湾五虎崛起:年第三次液晶产业衰退期,让中国台湾企业获得了进场机会。年到年进入了产业黄金期,中国台湾厂商开始新建大批高世代线。年以前,中国台湾面板厂商众多,近10家厂商共同角逐。后来产业不断整合重组,形成友达、奇美、华映、群创、瀚宇彩晶面板五虎局面。

3)中国台湾的困境与现状:中国台湾的核心矛盾在于,中国台湾面板产业缺少上下游产业的支撑。在全球金融危机、液晶面板需求不振的背景下,索尼、三星、LG等日韩企业在年8月取消了此前向中国台湾面板的订单,中国台湾面板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随着业绩年随着大陆面板厂商的建设投资,中国台湾面板企业发展进入停滞。目前中国台湾仅剩友达、群创,8.5代线仅剩3条。

第五阶段--大陆发力:

1)摸索阶段:大陆在起步时主要通过技术引进方式摸索面板制造路径。截止到年,中国进入TFT产业的主要企业有上广电(NEC合资5代线)、BOE(韩国现代电子的2.5、3、3.5代线,自建亦庄5代线)和昆山龙腾(中国台湾合资5代线)。

2)逆周期扩张,面板产能向大陆转移:BOE与韩企一样采取逆周期投资,于年开始建设合肥6代线和北京亦庄8.5代线。此后,外企开始在大陆投资建设高世代线。年8月,夏普宣布与南京熊猫集团,成立合资公司进行“8加6”代线计划;韩国LGD投资30亿美元在广州建设8代线,10月,三星电子宣布投资22亿美元在苏州建设一条7.5代线。年,TCL与与深超投资(代表深圳市政府)联合成立深圳华星光电,投资亿元在深圳建设一条8.5代线,这是即BOE后第二家自主建线的中国企业。往后一批国内企业开始投资建设LCD产线。

3)大陆开始主导全球产能:梳理当前大陆LCD面板产能情况,年占全球产能达67%,我们预计到年大陆LCD产能占比将达到79%。

国内厂商积极扩张,大尺寸产能持续增加。大陆厂商的不断扩张,年以来使得55寸以上的大尺寸产品产能持续增加,同时需求又较为弱势,供需明显不匹配;32寸和39-45寸的产品供需状况相对更好,价格也相对稳定。

日韩产能陆续退出,大陆面板产能占比年将达到67%。年面板价格高位以来,-年面板价格持续低迷,各面板主要厂家营业利润大幅下滑。迫于营业压力,日韩LCD厂家纷纷计划退出,LGDisplay和三星SDC于年开始宣布在年底全面退出关停LCD产线,并向盈利能力更高的OLED转型。预计此轮韩国厂商退出之后,大陆面板厂的产能占比年将进一步跃升至67%,全球LCD供给格局正在加速改善之中。

2.3价格端:供需紧平衡,涨价强支撑

年下半年以来,面板价格涨势延续。随着Q2电视面板需求的持续增长,电视面板处于供不应求态势。根据AVCRevo数据,相比5月份的价格最低点,中小尺寸32/39.5/43/50/55英寸Opencell面板价格年内涨幅50%-%,而大尺寸65英寸、75英寸Opencell面板价格也分别上涨33%、15%。

从供求角度看,此轮涨价有较强支撑。由于过去数年行业的持续投资,到年仍处于供过于求状态(供需差13.6%),导致LCDTV面板价格在年全年持续下跌,创下历史新低。随着韩厂LCD产能的陆续退出,预计年供需差缩小至8%左右,并且到年供需差将达到平衡状态,因此未来较长周期内价格波动将趋于平缓。(供需差=[供给/需求-1]*%)

从库存角度,自年7月整体处于较低位置,补库存需求较为强劲。Q3开始电视需求复苏,品牌厂商加大面板采购量,面板厂库存水位持续走低,从年7月份开始,面板库存整体处于安全区间以下。Q1厂商和渠道仍存在较强补库存需求,Omdia数据显示国内电视厂商Q1面板采购计划环比增长6%,同比增长14%,创下历史新高。其中部分一线电视厂商将计划大幅增加面板采购数量,预计比上一季度增加20-25%。

上游原材料供应短缺成为涨价新因素。到Q1,电视面板需求依然热度不减,上游玻璃基板、驱动IC及偏光片等材料缺货导致面板产能吃紧,NEG玻璃熔炉停电事件则进一步强化市场的紧张情绪,进而推高面板涨价的空间。截至年3月,面板平均涨幅环比仍近5%(Sigmaintell数据),其中大尺寸面板涨幅短期有扩大的趋势。

3、全球两强格局已定,进入稳定盈利期

复盘上一轮涨价周期,我们认为有以下方面明显差异:1.对比年价格高点,各尺寸面板仍具备向上涨价空间。2.对比年供给端,产能供给不断收缩,全球寡头垄断局面显现。3.从技术趋势角度,LCD及相关升级未来3-5年被替代可能性较小。综合竞争格局、技术发展趋势,我们认为LCD行业周期性显著弱化,面板价格波动未来将趋于平缓,由此保证龙头厂商在较长周期内稳定持续的盈利能力。

3.1复盘上一轮涨价周期,当前两强格局已定

大尺寸面板上一轮涨价周期在Q2-Q4,并在H1持续在高位。该轮面板价格上涨驱动因素主要是:三星L7-1关厂,该厂月产能15万片,约占当时全球产能3%、松下退出TV液晶面板业务、中国台湾地震影响群创产能。随着大陆厂商积极的产能扩张导致年和年连续两年供过于求,面板价格持续下降。使得中国台湾厂商转向利基市场和IT面板制造,而韩国LCD厂商也因为这两年的严重亏损而逐步关闭LCD产能,转而采用OLED战略。

对比年供给端,当前两强格局已定,国内厂商产能优势显著。年BOE、华星光电分别以20%、14.4%的出货面积占比居于全球大尺寸面板前两名。相比年,当前面板行业竞争格局已趋于明朗,国内厂商经过此前的几轮扩产,高世代线的产能规模和运营效率优势明显,日韩包括台厂落后产线将逐步退出竞争。预计到年,BOE和TCL产能将超55%。

高世代线效率优势明显。高世代LCD产线凭借更高的切割效率更适宜切割大尺寸电视面板。BOE、TCL为首的国内面板企业往年的新建产线也多为8.5代线及以上世代,10.5代线也基本落在中国,相对日本、中国台湾的5、6代线规模优势显著,生产成本更为经济。根据中华液晶网数据,10.5代线在43、49、60、65、70、75寸等大大尺寸LCD面板生产过程中的切割效率显著优于8.5代线。

逆周期收购+扩张策略助力大陆厂商份额持续提升。BOE、TCL在行业低景气度周期时可以通过更有利的价格收购兼并产线,市场份额扩张后可以通过调节产能应对行业价格波动,未来大尺寸面板价格会逐步趋于稳定,LCD面板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两强格局已定。

1)TCL方面,年先是投资日本面板JOLED、紧接着收下中环集团后,随后收购了苏州三星电子60%的股权和苏州三星显示%的股权,两条产线能够提供K的LCD月产能和3.5M的显示模组月产能,其面板产能约占全球总产能的4%。除此之外,TCL科技正准备新增一条产能为K/月的8.5代线,产品定位于IT市场,进一步扩大自身在IT领域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2)BOE方面,根据公告年收购中电熊猫旗下的南京8.5代液晶产线和成都的8.6代液晶产线。完成之后,BOE将拥有5条8.5代线,1条8.6代线、2条10.5代线,稳坐国内产能第一。

对比年,短期价格仍有向上空间,长期价格波动趋于平缓。对比年,50英寸以下面板在Q4的ASP已接近Q4水平。而55寸及以上面板相较前一轮价格高点仍有较大空间。长期来看,在两强格局下,我们预计未来LCD行业周期性显著弱化,面板价格波动将趋于平缓,由此保证龙头厂商在较长周期内稳定持续的盈利能力。

周期性减弱,龙头厂商盈利能力将持续改善。我们认为当前高景气下,价格大幅上涨将显著增厚面板厂商业绩。拉长周期看,当前行业已进入成熟期,海外企业退出,大陆厂商继续做整合,行业集中度提高,带动价格周期性减弱,面板价格有望维持在较高位随下游需求小幅波动,以保证龙头厂商盈利的稳定性。

3.2技术路线多样,LCD仍是未来大尺寸主流

目前主流的面板技术有LCD与OLED技术,OLED面板相对性能更优但受限技术成熟度目前单价远高于同尺寸LCD屏。同时,MiniLED将有效延长LCD工艺的生命周期,我们认为未来3-5年LCD仍将是大尺寸面板显示的主流技术路线。

显示面板从发光原理出发可分为两类:一类的原理是有背光源的LCD屏;另一类是自发光OLED屏,而OLED又可分为AMOLED和PMOLED。两大类产品在技术支撑和应用领域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目前主流LCD屏均采用TFT-LCD。LCD屏经过多年发展,早先的STN-LCD技术由于成像质量等多方面因素都劣于TFT-LCD技术已被市场淘汰,目前主流的LCD屏均采用TFT-LCD。TFT-LCD即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hinfilmtransistor-liquidcrystaldisplay),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低功率、全彩化等优点。它主要包括三段制程:

1)前段部分的Array制程和半导体制程相似,但是不同的是将薄膜电晶体制作在玻璃之上,而非硅晶圆上;

2)中段Cell部分,是以前段的Array玻璃作为基板,和彩色的滤光片玻璃基板相结合,并且在两片玻璃基板之间灌入液晶(LC);

3)后段模组组装(ModuleAssembly),将Cell制程之后的玻璃和其他的如电路、外框、背光板等等多种零组件组装生产的作业。

TFT-LCD基底主要有a-Si、IGZO、LTPS三种。a-Si技术简单、成本低廉,应用范围最广,但能耗较高,分辨率低。IGZO显像性能优秀,可用于大小尺寸,但成本较高,寿命较短。LTPS具有高亮度,高分辨率,高反应速度等优势,但成本最高,多用于中小尺寸高端LCD屏。

OLED目前受制于原材料成本、生产良率与短寿命,相比LCD屏价格仍然较高,在中短期内LCD仍具有产量与成本优势,中长期看还有MicroLED/MiniLED等新技术的革新,未来主流显示技术仍未确定,各厂商技术路径也各不相同。

LCD未来仍是大尺寸市场主流。从整体趋势来看,面板行业技术升级加快,WOLED、量子点液晶电视(QLED)、QDOLED电视、QNED电视、MiniLED背光液晶、FALD背光液晶和MicroLED等新技术为终端用户带来了更高的规格和更好的观看体验,并随着规模效应逐渐降低的成本提高渗透率。但其中大部分是基于LCD的升级,预计到年LCD(包含MiniLED背光和QLED)大尺寸面板出货占比仍将占96%。

3.3MiniLED技术革新,延长LCD生命周期

MiniLED和MicroLED具有高分辨率、高亮度、省电及反应速度快等特点,被视为新一代显示技术,吸引苹果、三星、LG、索尼等大型企业布局发展。

MicroLED技术,即LED微缩化和矩阵化技术将LED(发光二极管)背光源进行薄膜化、微小化、阵列化,可以让LED单元小于50微米,与OLED一样能够实现每个像素单独定址,单独驱动发光(自发光)。它的优势在于既继承了无机LED的高效率、高亮度、高可靠度及反应时间快等特点,又具有自发光无需背光源的特性,体积小、轻薄,还能实现节能的效果。从本质上来说,MicroLED、MiniLED一样,都是基于微小的LED晶体颗粒作为像素发光点,区别在于,MicroLED是采用的1-10微米的LED晶体,实现0.05毫米或更小尺寸像素颗粒的显示屏;MiniLED则是采用数十微米级的LED晶体,实现0.5-1.2毫米像素颗粒的显示屏。目前,LEDinside将MicroLED的尺寸界定为75微米以下,且不带蓝宝石衬底。

目前制约MiniLED背光应用的重要因素是成本,而MicroLED尚未大规模量产,难点集中在巨量转移、芯片、驱动等方面,技术尚未成熟。

MiniLED对传统液晶面板厂而言是产品规格升级的契机,有效延长了LCD技术的生命周期。由于MiniLED背光技术与传统LED背光技术的差别仅在于使用更多颗MiniLED芯片,因此对于面板厂来说,只需要重新投资部分设备,如打件转移、检测设备,以及重新设计驱动IC和挑选基板即可。在可以沿用既有的面板产线的情况下,对于面板厂来说切换成本较低。

TCL与BOE积极布局Mini/MicroLED。TCL华星全球首发基于Mini-LEDonGlass的星曜产品。同时,TCL华星还与三安光电共同成立联合实验室,从事MicroLED显示技术开发,推动公司在该领域从材料、工艺、设备、产线方案到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布局,并形成MicroLED商业化规模量产的工艺流程解决方案。BOE和美商Rohinni合作成立合资企业生产用于显示器背光源的MicroLED及MiniLED解决方案。

4、柔性OLED有望在中小尺寸加速渗透

4.1OLED需求端以中小尺寸为主

OLED正加速渗透手机等中小尺寸应用

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即有机发光二极管,通常由夹在两个薄膜导电电极之间的一系列有机薄膜组成。当电流通过的时候,电荷载流子从电极迁移到有机薄膜中,直到它们在形成激子的发光区域中重新结合。一旦形成,这些激子或激发态通过电发出光(电能转化成光能),同时不产生热量或者产生极低的热量,降低了能耗。

相比LCD屏,OLED优点和缺点都十分明显。

优势:

1)OLED具有息屏显示(AlwaysOnDisplay),即部分屏幕亮光,能够有效减少能耗,规避LCD屏幕的漏光现象。

2)OLED具备更高对比度。在显示黑色时由于LCD屏是通过调节液晶而不是关闭背光源,OLED屏幕直接关闭光源,因此在对比度上OLED屏具有显著优势。

3)OLED具有更快响应时间。LCD液晶层在低温时液晶分子偏转速度明显变慢,导致出现“残影”现象,OLED响应时间相比LCD层有明显的优势。

4)OLED可应用于超薄屏。在手机等应用端显示屏幕超薄意味着手机内部空间的释放,对手机设计来说释放的空间就可以用于新功能的实现或更大电池的容纳。

5)OLED可应用于折叠屏。折叠屏也被认为是下一代手机革新的方向之一,同时,通过屏幕折叠也可以通过COP封装在手机上做到全面屏与曲面屏,手机显示进一步优化。

劣势:

1)OLED普遍寿命较短。OLED屏发光层由于电子迁移频繁并且有机物相对更容易老化,会出现部分区域由于老化不均而导致的“烧屏”现象,即显示色彩不均匀。

2)OLED调光方式采用PWM模式,存在伤眼风险。

总体而言,OLED技术相比LCD有较明显的优势,因此目前主流厂商都在OLED技术有所布局。OLED面板已成为高端消费电子产品的首选,OLED屏的柔性特征更适应5G时代万物互联的显示需要,穿戴设备、VR领域、车载领域,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均为应用场景。

手机市场OLED屏渗透率快速提升。得益于中高端机对全面屏、曲面屏、更高色彩对比度以及更低能耗的需求,OLED屏在中高端机型中渗透率快速提升。过去受制于较低的良率与寿命,以及高昂的采购成本,OLED屏幕仅被三星、LG等少数自产屏幕的手机厂商采用。历经多年技术迭代,小尺寸OLED面板生产工艺日趋成熟。年在苹果iPhoneX采用了OLED屏幕之后,OLED渗透率快速提升至年的39%,预计到年渗透率将提升至51%,对应市场规模达亿美元。

TV端OLED以WOELD为主,量产技术仍不成熟。从技术路线上,TV等大尺寸面板目前的OLED技术有LG为代表的白光OLED(WOLED)以及三星为代表的量子点QLED,LG和三星的生产良率都显著低于成熟LCD面板生产。由于大尺寸OLED屏幕技术受制于工艺与生产良率,目前仅有LG与三星供应大尺寸OLED/QLED面板。

4.2OLED供给端韩国主导,国内处于追赶阶段

OLED产线现阶段集中于中韩两国,大陆OLED集中于6代及以下线,大尺寸OLED产线仍处于规划阶段。小尺寸方面国内厂商正奋起直追,国内厂商AMOLED市占率由年的9.8%快速提升至年的13.2%。

5、回顾BOE模式,政策+资金实现面板超越

5.1BOE融资历程总结

回顾BOE历次融资,国资是参与增发的主体,尤其是项目所在地国资。面板产线建设属于重资本支出,一条10.5代线需要近亿投资金额,资本壁垒较高,前期投入需要政府资金、政策等资源的倾斜与扶持。建设新产线时,当地政府一般以定增方式入股,一方面项目稳定盈利后分享公司红利,另一方面新产线拉动当地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以年BOE定增为例。年BOE定增发行股份,发行亿股,每股2.1元,用于收回B4(北京8.5代线)股权,投资B5(合肥8.5代线)以及B8(重庆8.5代线)。

1)北京国有资本以B.92%股权作价,认购85.33亿元。BOE在B4持股比例提升至99.01%。B4净资产亿元,收购价亿元。

2)合肥建祥以现金或债权作价,认购60亿投资B5线,产线总投资额亿。

3)重庆渝资以现金63亿认购投资B8线,产线总投资额亿。

5.2面板产业相关政策梳理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新型显示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攻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行业政策方面,年5月,国务院提出了《中国制造》规划,要求显示面板产业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年,国务院推出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设立了AMOLED、4K/8K量子点液晶显示、柔性显示等技术国产化突破及规模应用的目标;年,发改委的第1号文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版)》,首次将a-Si/Oxide/LTPSTFT-LCD、AMOLED、QLED等面板产品列入了目录;年2月,三部门联合发布《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年)》,明确了推进打造新型显示“材料—面板—模组—整机”纵向产业链的目标。

在财税政策方面,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局也出台了《关于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件项目进口设备增值税分期纳税政策的通知》,对大量上游国内无法生产的原材料、元器件、生产设备实施了分期纳税,降低生产成本压力,帮助国内面板模组制造商提高产品竞争力。

详见报告原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7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