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的深奥难题物质新状态
大科技大科技将及时为广大读者推介《大科技*科学之谜》精彩内容。篇原创内容 自小时候接触科学起,我们就知道物质有三种基本的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但是,除此之外,还有第四种物质状态,叫等离子体。在等离子中,中性的原子或分子被电离成带正电的离子和带负电的自由电子,两者混合在一起。气体不导电,但等离子导电。宇宙中大部分物质(暗物质除外)都以等离子的形式存在。
再往后,物质还能以什么状态存在,就知之者甚少了。磁体、超导体、超流体、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这些都是不同的物态,数量之多就像它们的名字一样令人困惑。
长期以来,物理学家一直致力于给物态分类。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整理出来,不仅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如果能够准确地确定什么是物态,我们就能更好地预言和发现新的物态。但这方面的工作一直让我们无从下手,直到最近,由于发现了一类全新的物态,这种局面才开始改变。
放弃以形状定义物态
我们在学校所学的对不同物态的定义,首先是基于形状: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流向容器底部,倾向于呈现容器底部的形状;气体充满整个容器,你给它装到什么容器,它就呈现什么形状。
乍一看,这样的定义可以从微观上获得支持。在固体中,原子被束缚在三维的晶格中不能动,所以有固定的形状。在液体中,分子可以自由移动,但彼此之间又有较强的作用力(这就是粘性的起源),所以流动时依然呈现为一个整体。在气体中,分子之间的距离是那么大,几乎不相接触,整体性遭到破坏,所以气体尽管能流动,但无法作为一个整体流动。
但是,实际情况远比上述的解释复杂。就拿第四种物态——等离子体来说,就其“形状”,它与气体并无二致,无非它是由带电粒子组成的。那么应该将其视为气体的一种特殊形式——带电气体吗?显然,没有人愿意牺牲掉如此重要的一类物态。
即使是像玻璃这样熟悉的东西,也让人困惑。玻璃像固体一样有固定的形状,但你要是从微观上看,它的原子根本就不像晶体那样有序排列,倒是像液体一样杂乱无章。此外还有液晶。尽管液晶的原子排列像固体,但它们却可以像液体分子一样流动。更不用说,高压、低温等极端条件下,它们还涌现出大量难以用传统微观物态理论解释的奇异行为。
所以,面对如此多的新物态,基于“形状”来分类,就显得过时了。
对称性有用,但太啰嗦
于是物理学家转向一个不同的概念,叫做对称性,来对物质的状态进行分类。
想象一下,有两张纸,一张上随机地分布着一些点;另一张上面画着整齐的正方形网格,网格上分布着点。
现在假设你是纸上的一个二维生物,站在纸上朝不同的方向观察。对于第一张图案,如果随机的点足够多,多到密密麻麻,你随便从哪个方向看,每个方向都显得很均匀,对你来说没有一个方向是特殊的。这在物理学上叫各向同性。
而在第二张有网格的图案上,你在各个方向上看到的情况是有差异的。譬如,你沿着网格方向看,相邻点的距离是一个网格边长,当你沿着对角线方向看,相邻点的距离变成了一个网格对角线长。这种不同方向上存在差异的情况,叫各向异性。
各向同性的图案有着无限多的对称轴,而各向异性的图案没有或者具有有限的对称轴,所以前者比后者具有更高的对称性。几何学上的一个类似例子是,圆比正方形具有更高的对称性。
网格上的点和完全随机的点,类似于固体和气体中的分子排列,液体则介于两者之间。因此可以用对称性来区分这三者。
对称性这个概念的适用范围也要广泛得多,包括磁体中的自旋和等离子体中的电荷组织方式,都可以在对称性上得到体现。涉及物态的研究,对称性是一个强大的概念。
但是,太强大了也有缺点。根据对称性的定义,像冰这样简单的物质可以有至少17种不同的物态,这取决于其分子的排列方式。这就太啰嗦了,偏离了我们对物态进行分类的初衷。正如我们对植物进行分类一样,如果分得太细,在极端情况下,每一株植物都自成一类,那就没意思了。我们更希望冰作为物态,只算一种,而其他16种不同的构型,算做在此基础上的不同“变奏”形式。
所以,对称性尽管有用,但它并没有解决物态分类的问题。
在物态中引入拓扑学
找不到一个合理定义物态的根据,意味着我们寻找新物态只能靠瞎摸瞎撞。研究物态的人必须满足于得之偶然,解释和分类只能在事后进行。
从历史上看,大多数新物态确实都是意外发现的。但在过去的15年,我们发现了一组新的物态,其中的成员竟然是可以预测的!
这场革命的基础是在年奠定的,当时德国物理学家冯·克利青发现了物质的量子霍尔态。量子霍尔态发生在半导体中。当一块薄薄的半导体非常平整地夹在其他材料中间时,施加一个磁场,半导体突然改变了状态,它的边缘能导电,而其他地方则完全绝缘。
以前从未见过如此怪异的现象。对称性并不足以解释它,为了解释它,物理学家引进了拓扑学。
拓扑学是研究物体在变形、拉伸、扭曲(但不允许撕扯或粘贴)的情况下的一门几何学。与一般几何学不同的是,拓扑学对“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这类问题不感兴趣,它只关心点与点的连接方式,如“连没连?”“怎么连?”这类问题。只有引进拓扑学,才能完美地解释量子霍尔态下半导体奇怪的导电特性。
物态“周期表”
这引起了理论家的思考。年,美国的两个小组基于拓扑结构的可能性,独立地预言了另一种新物态——量子自旋霍尔态。处于这种状态的材料,除了量子霍尔态所具有的特性,还具有另一项新本领:能区分自旋朝向不同的电子。譬如,在一块正方形的材料中,以对应的两条边的中点为正负极通电。虽然电子都从负极流向正极,但自旋朝下的电子会以顺时针的方式流过材料的边缘,自旋向上的电子则会以逆时针的方式流过材料的边缘。两年之后,这种新物态在一种真实的化合物中被观察到。
拓扑学是对对称性的补充,而不是取代对称性。在物态研究中,引入拓扑学的巨大优点是,它允许进行预言。在实验发现量子自旋霍尔态的几年后,理论家们发现,他们将拓扑结构与基本对称性结合起来,就能产生囊括所有拓扑状态的物态“周期表”,其中包含数千种新物态。今后,物理学家只要按图索骥,去一一验证哪些物态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就可以了。
这些数量庞大的新物态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量子计算方面。
不过,这样一份物态“周期表”是不是囊括尽了自然界中所有的物态呢?这,我们目前还不得而知。
拓展阅读
奇异物质档案1:超高压下的奇异物质
像白矮星这样的天体,由于受自身强大引力的作用,物质被挤压得非常致密。但是,它为什么没有被进一步压缩呢?因为受到了内部的抵抗。这个抵抗力有着量子的起源。
量子理论中有个泡利不相容原理,说相同的费米子(自旋为半整数的粒子)不能同时占据相同的量子态。量子态是用位置、能量、自旋等一系列物理量联合表征的。譬如,在原子核外的同一能量轨道,位置、能量已经相同,为了让量子态不同,电子必须取不同的自旋;但电子的自旋只有朝上、朝下两种方式;所以同一轨道最多只能有两个电子。
对于像电子这样的费米子,当它们被挤压得非常靠近,位置上的差别越来越小时,泡利不相容原理要求它们在能量上要有所区别,因此迫使许多粒子进入高能量子态。能量一高,动能越大,压强就越大。这就显示出抵抗进一步压缩的力。这叫“简并压”。由此形成的物质,叫“简并物质”。简并物质密度大得惊人,一粒相当于黄豆大小的白矮星物质,就能达到1吨多重。
在更高的压力下,核外电子被压入原子核,带正电的质子跟电子结合,变成中子。于是整颗星球都变成了中子星,并形成中子星物质。由于中子是费米子,所以中子星物质也是一种简并物质。
压力再增加,中子被压垮了,释放出物质的最基本单位——夸克。夸克也是费米子,所以夸克物质也是简并物质。夸克物质是除黑洞外,宇宙中密度最大的物质状态。
奇异物质档案2:超冷状态下的奇异物质
超导体
超导体材料导电时电阻为零,因此我们能够在不浪费一分一毫的情况下输送电力。它们最早于年被发现,但当时只能在大约-℃的极低温度下工作。现在,我们有了可以在温度比绝对零度高得多的环境下工作的超导体,但仍在寻找一种能在室温和标准大气压下工作的超导体。
超流体
将氦气冷却到略高于绝对零度,它将成为一种超流体——一种零粘度的材料。它可以往上流动,如果被搅拌,将永远不会停止旋转。
这种行为也出现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这是一种罕见的物质状态的例子,是爱因斯坦和印度物理学家玻色在年代预言的。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原子们的“集体主义”彻底战胜了“个人主义”,完全步调一致地行动,表现得就像是单个的大原子。
超固物
年,一个理论预言,在非常低的温度下,固体原子晶格中的孔,就像崂山道士的穿墙术一样,可以让另一个固体穿过。最近几年,有人报道说在实验中观察到了超固态行为,但证据还不能让人完全信服。
奇异物质档案3:由拓扑学特征支配的奇异物质
拓扑绝缘体
这就是正文中所说的处于量子霍尔态的半导体。它们既是导体,又是绝缘体。在这种材料内部,电子被困在局部,动弹不得,但在最外层的表面,电子则能够相对自由地移动。换句话说,它的内部绝缘,表面导电。这也意味着,拓扑绝缘体内部的缺陷和杂质都不会影响它表面的导电性。
一个二维的拓扑绝缘体甚至能区分电子的自旋,譬如自旋朝上的电子沿着边缘顺时针流动,而自旋朝下的电子沿着边缘逆时针流动。这种效应可以被用来制造超快的“自旋电子计算机”,它处理信息的依据不仅仅是现有计算机的电荷(根据电位的高低,决定晶体管开还是关),还有电子自旋。
拓扑超导体
这种状态中似乎藏有一种非常不寻常的粒子,称为马约拉纳费米子。这种粒子的自旋是半整数,所以像电子、质子一样,是费米子。但是,它的反物质粒子是它本身。而现有的费米子,其反粒子都是跟自己不同的东西。
马约拉纳费米子从未被单独观察到过,但拓扑超导体内的电子“组团”之后,似乎表现得像一个马约拉纳费米子。由于它的抗干扰能力比电子强得多,马约拉纳费米子可用于下一代量子计算机中构建量子比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6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