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卖厂,有人扩产,液晶行业的结构性之争

临床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4/5488012.html

即5月份国外媒体报道三星要卖掉L7-2和L8-2-1两个液晶面板工厂部分设备之后;6月份,又有媒体报道松下决定于年内退出液晶面板业务,其姬路8.5代工厂的生产设备将进行投标拍卖。

与日韩对液晶面板的“关停并转卖”不同,国内液晶面板行业“扩产”却在进行时:例如,华星光电投资亿元的广州8.6代线T9项目刚刚完成“招标”。这将是全球一次性规划单体产能最大的8.6代液晶面板项目之一。——实际上,国内主流的大尺寸显示面板制造商,京东方、华星光电和惠科都在扩张“液晶”产能。

“差异藏在世代数字之中”

按照原有产业链规划,韩国LG和三星就已经准备全面退出和关停所有液晶面板制造项目。但是,在新冠疫情下,欧美宽松货币和宅经济双重推动下,全球显示行业进入“有史以来最猛”的复苏期——涨价,让LG和三星“放宽了”停产决定。

即便如此,年随着疫苗接种的展开,新冠疫情进入“后时代”。显示面板需求的增长趋于停滞,高位的价格走势渴望在年底迎来转折。LG和三星选择最终执行“液晶面板停产”决定,不足为奇。

而日本液晶面板产业链已经在“最低水平上运行N年”。夏普卖身台资企业、专职中小尺寸LCD面板的JDI都已经表示要挺进OLED领域,松下能够坚守的可能性“从产业链集群角度讲已经为零”。日本显示产业界在液晶面板上持续做减法,是可预期的事情。

不仅是日韩的液晶显示产业链“不景气”。最近5年,我国台湾地区也没有“全新谋划”崭新的大型液晶面板项目——台湾企业鸿海承诺投资美国的液晶面板项目也“一再缩水”,是否还会有下文并没有定数;台湾地区企业的产能变化最主要的是年投产的一条8.6代线,和与日本夏普合作在广州建设的10.5代线。

因此,可以说全球液晶面板新投资几乎都集中在我国大陆地区。尤其是年更是呈现出“别人撤退、我们前进”的反向运动趋势。这背后有什么秘密吗?答案其实很明显。

即,韩国、日本同行撤退的基本是7代线、7.5代线和8.5代线产能;而国内大陆地区扩产的则是10.5/11代线和8.6代线产能。

比如,华星光电广州T9项目是8.6代线面板;正在上量的惠科长沙项目也是8.6代线——此前惠科重庆和滁州项目,也是8.6代线,作为全球最后崛起的大尺寸液晶面板企业,惠科打造了全球最大8.6代线集群产能;同时,年京东方和华星光电还在大力扩大10.5/11代线产能。

比如,武汉京东方拟结合建设初期已预留2.5万张玻璃基板/月厂房空间的有利条件,利用自筹资金37.75亿元在现有武汉京东方厂房内进行产能扩充。甚至,日台合作的广州夏普富士康鸿海10.5代线都在年进行了扩产——-年,大陆地区几条/11代线的扩产规模,几乎相当于新建一条10.5/11代线。

关停的都是8.5代及其以下世代面板线,扩产的是10.5/11代和8.6代面板线——其中,10.5/11代线更符合彩电、商显等需求大尺寸化的发展趋势,这一点无需多言:10.5/11代线,依然是行业紧缺产能。8.6代线,虽然与8.5代线大部分产品产能重叠度很高,但是在50和58英寸上,其可切割8块和6块;比较8.5代线48英寸和55英寸的8块和6块,基本是“成本不变”,市场竞争力增强。用8.6代线压8.5代线一头,这个台系面板企业发明的方法,被大陆企业玩火了!

实际上,从IT面板到TV面板,8.6代线都能以相似的成本,在切割的显示面积上压8.5代线一头。这种格局下,如果“产业进入相对过剩周期”,8.5代线的竞争力显然就要差一点。

-年液晶面板走出了“有史以来最猛的强周期”,此后一定会在“消费透支”效应下有“产线效率”之战。这时候,大陆地区企业凭借规模总量优势、产业链配套优势和世代线领先优势,竞争力将更为凸显。此背景下,韩日企业趁着二手设备价格还好,出售相应装备,是最好的选择。

次世代面板与“眼下需求”的平衡

据媒体报道,三星面板产线的走势是战略性决策。三星电子副总裁李在镕亲自参与了撤销LCD项目的决定。李在镕还亲自公布了到年为止,在新一代显示器技术开发方面投资13万亿韩元的计划。其中QD-OLED屏幕是重要方向。

瞄准下一代,显示面板的新一轮竞争已经展开。比如,京东方重庆6代OLED线正在进行设备搬入;华星光电在广州规划了T8印刷OLED8.5代线项目;惠科也准备在长沙项目上验证OLED技术。……韩国LG目前正在提升广州8.5代OLED产能,并加速建设韩国10.5代OLED项目。据悉,三星出售LCD面板项目,腾出的厂房和设备,也会导入到6代OLED和未来高世代QD-OLED产能上。

某种角度,日本企业退出液晶面板阵营的,的确就是“撤退”了;而韩系企业则是让液晶为OLED腾出空间——是为了“换道超车”,其在谋划的是对竞争对手的“新技术降维打击”。

这一背景下,国内液晶显示行业,依然扩张的液晶产能是否“值得”和“明智”就成了一个问题:实际上,OLED也好、MICRO-LED、QLED等也罢,都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与液晶共用玻璃基板TFT产能,即液晶面板线多一半的投资,对未来显示面板是通用的。

第二,新显示技术暂时难以满足全球显示产业的“巨大需求”。有其是彩电和商显产品,对大尺寸化的发展“需求猛烈”。后者需要“符合大尺寸趋势”的新产能建设。国内5年来的几乎所有液晶面板新线建设,和目前的产能提升项目,都是围绕这一趋势进行。也恰是国内大陆企业率先走出了这一步,才确立了对日韩台等地区液晶面板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眼前、中短期的大尺寸液晶需求依然在快速增长,这与长期看一定是次世代技术的天下并不矛盾”。行业专家认为,即便是次世代显示技术中被认为最成熟的OLED显示,大尺寸化上也面临印刷显示、W-OLED、QD-OLED屏幕等至少三条路线之争:在技术确定性实现之前,其成为彩电市场主流的可能几乎为零。

下一代技术越是不能尽快实现技术路线的标准化,液晶大尺寸市场的生命期也就越长。”即,国内液晶面板业的风险不在于“次世代”自身,而在于次世代的技术工艺路线选择和进行“产能扩张方向的切换”的时机问题。

目前,国内显示面板两大领头羊,京东方和华星光电都已经建设了蒸镀技术工艺的6代OLED线,并进行了蒸镀和印刷工艺的大尺寸化OLED技术验证实验。国内显示产业在下一代技术上的投资并不显著落后——由于国内面板界在大尺寸液晶上的领先,实际导致,国内显示面板企业积极引入大尺寸OLED的紧迫性并不强烈,这方面国内企业可以走得更为从容一些。

此外,在中小尺寸OLED、柔性OLED和硅基OLED三个特色差异化的方向上,国内显示面板行业的投入,在全球中日台韩四大阵营中,基本保持领先。在OLED材料、QLED材料和micro-led产品研发上,也或者积极追赶,或者保持领先。但是,在印刷、蒸镀等涉及OLED材料操作的设备上,国内产业链还显著落后日韩。

所以,在显示面板产业链和面向未来的供给之争中,国内显示行业有优势也有劣势,总体上是优势大于劣势,近期优势尤其明显。韩日企业大卖液晶面板设备,不构成否定国内液晶产业链投资正当性的理由。不过,国内液晶产业也要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2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