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团队发现新型非线性光学系统,转换
你知道吗?我们的电视和电脑的屏幕,要从年前说起。
年,“病理学之父”德国病理学家鲁道夫·魏尔肖(RudolfL.K.Virchow)等人发现,神经纤维的萃取物中含有一种不寻常的物质。
▲图
鲁道夫·魏尔肖(RudolfL.K.Virchow)(来源:维基百科)
27年后,德国物理学家奥托·雷曼(OttoLehmann)运用偏光显微镜,首次观察到液晶化的现象,但他对其成因并不了解。
▲图
奥托·雷曼(OttoLehmann)(来源:维基百科)
年,奥地利植物学家和化学家弗里德里希·莱尼泽(FriedrichReinitzer),在加热苯甲酸胆固醇脂这一有机化合物时,发现它在℃时融解混浊状的液体,其中还有泛着光彩的混浊物;继续加热到℃时,液体的光彩消失,并变为透明液体。
▲图
弗里德里希·莱尼泽(FriedrichReinitzer)(来源:维基百科)
在反复确定这一发现之后,莱尼泽开始向雷曼请教。当时,雷曼造出一台具有加热功能的显微镜,后来还给显微镜加上了偏光镜,并成为深入研究上述“会发光”的化合物的重要仪器。自那时起,雷曼将全副精力放在发光化合物上。
一开始,雷曼以为这种物质是软晶体,后来改称晶态流体。最后,他深信偏振光性质是该物质的特有性质,至此才定下流动晶体(Fliessendekristalle)的名字。这一名称和液晶(Flussigekristalle)已经十分相近,之后证实这确实是一种结晶型液体,雷曼将其称为液晶。莱尼泽和雷曼也因此被誉为“液晶之父”。
如今,液晶已被广泛用于显示器的制备。而在液晶的分类中,向列型液晶(nematic)是一种最简单的液晶态。向列相的各向异性和对外电场的响应特性,使其能充分用于显示技术等领域。
近年来,学界新发现了铁电向列相液晶,其不仅具备传统向列相的特征,并在软物质材料中具备超高的介电常数、超强的非线性光响应信号、对电场的高响应灵敏度、以及较好的流动性,这为人类研究极化拓扑和铁电液晶光电特性,打开了新的大门。
正在开发基于铁电向列型液晶的功能器件
国内也有学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388.html